近日,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青年宣讲在路上”特色党建品牌以两支队伍(“机智先锋”理论宣讲团和红帆志愿服务队)学员带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为切入点,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开展理论学习、实践调研、蹲点宣讲等形式的研学。在邓稼先生平陈列馆里感悟“两弹一星”精神,在六尺巷里学习行之有效的治理密码,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重温小船划出的胜利之路,在大别山红色中心纪念园破译跨越时空的“火种密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价值结合知识,走一路、讲一路、学一路,从课堂走到生动的实践中去,将小我融入大我,在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找到人生坐标、汲取奋进力量。
邓稼先生平陈列馆以“爱国报国强国真国士 无怨无悔无私纯一人”为主题,以邓稼先的一生为展陈主线,馆内的一张张照片、一个个物件、一处处场景,无不展现了邓稼先先生一生科学报国的感人事迹和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在桐城市六尺巷中,青年“邮”为·红帆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孙楀婷立于青石板路间,以 “六尺巷里天地宽” 为主题讲授微团课,她以指尖轻触斑驳砖墙,娓娓道来跨越三百年的文明之光,“谦让不是退让,而是以大局为重的担当;和谐不是无争,而是理性化解分歧的智慧”。张英以 “让他三尺又何妨” 的礼让佳话,传承着以和为贵的华夏智慧。返本而开新,汲古而言今。新时代六尺巷精神已融入基层治理各领域,正以“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进一步推动“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平安不出事”,实现从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到有效开展基层治理的转化升级。
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的青瓦白墙下,“机智先锋”理论宣讲团团长、退役复学学子龚琨洋以《小船划出的胜利之路》为题,徐徐展开总前委运筹帷幄的历史画卷。在讲述马毛姐的故事时,他尤其动容 ,“年仅 14 岁的马毛姐毅然投身 ‘渡江突击队’,彼时她掌舵、哥哥扯帆,面对枪林弹雨,毫不退缩,敌人的子弹打烂船帆,右臂受伤的剧痛没能阻挡她,一整夜她横渡长江六次,将三批解放军成功送上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马毛姐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英勇壮举,更是党和人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诠释着人民群众汇聚而成的磅礴伟力。“如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如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发展?”在场的党员同志们结合自身成长目标,在议事中进一步思考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使命担当。
在金寨红军广场上,师生们上了一堂震撼心灵的沉浸式思政课。24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庄严屹立,塔身上镌刻的 “燎原星火” 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师生们拾级而上,如同穿过历史的烟雨,回到那个枪林弹雨的时代。哀乐奏鸣,全体师生集体默哀,在深切缅怀中感受革命先烈的报国热忱与理想信仰。
在红二十五军军政机构旧址,锈迹斑斑的军号、磨得发亮的纺车、布满补丁的军装,无声诉说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的革命誓言。回望峥嵘岁月里,大别山区的金寨儿女以血肉之躯铸就革命丰碑,用无畏的牺牲精神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作为新时代学生党员,我们要扎实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仰;勇于自我革命,践行初心使命;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学生党员周浩迅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收获。
师生们在大别山红色中心纪念园探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刻领悟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破译跨越时空的“火种密码”。从大别山初燃的革命星火,到漫山遍野的红旗如炽,从先辈们用刺刀劈开的黎明,到如今映红纪念园玻璃幕墙的朝阳。那些被历史封存在展柜里的草鞋与马灯,此刻正化作跳动的精神火炬,照亮 “坚守信念 胸怀全局 团结奋进 勇当前锋” 的宝贵精神财富。
“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青年理论宣讲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红帆志愿服务队的指导老师程阳说道。从六尺巷的黛瓦到霍山的翠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讲好文化自信的育人实践,通过理论宣讲凝聚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更强合力。后期,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党总支会进一步夯实“青年宣讲在路上”党建品牌的辐射作用,提高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和参与度,激活青年群体与理论宣传的双向奔赴,在实践锤炼中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责任编辑:admin) |